道教建筑

道教建筑
(道教建築, 道教建筑) 泛指以道教宮觀為主要形式的宗教建築, 包括供奉神仙的殿堂、 回廊、 亭閣、 庭園、 墓塔、 碑匾、 造像、 壁畫以及宮觀建築布局等, 是道教徒進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, 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。 道教建築是從古代中華民族早期的宮殿、 神廟、 祭壇建築發展演變而來。 早在原始社會末期, 中華大地上就產生了與一般住房不同的、 用於祭祀的宗教建築, 至殷代已有了建在高大的夯土台上的宗廟建築, 規模比一般民房宏大。 周代時稱作〝明堂〞, 不僅是祭祀場所, 也是經濟、 政治等公共活動的中心。 惠棟在《明堂大道錄》中說: 〝明堂為天子太廟, 褅帝祭、 宗祀、 朝覲、 耕籍、 養老、 尊賢、 饗射、 獻俘、 治曆望氣、 告朔、 行政, 皆行於其中, 故〝為大教之宮〞。 秦漢以後, 〝宮觀〞的名稱逐漸固定下來, 〝宮〞為帝王之居, 也是祀神之場所﹔〝觀〞又稱〝樓觀〞, 為登高瞭望之處, 也是迎候天神的處所。 據傳道教最早的宮觀是陝西周至縣的樓觀台。 相傳樓觀台原是周涵谷關的關令尹喜觀星望氣之所, 後迎老子在此講授《道德五千文》, 於是後世即將迎奉神仙之所也稱作〝觀〞。 漢時武帝好神仙, 求長生, 並建觀迎神仙。 《史記‧封禪書》載: 公孫卿謂武帝〝仙人好樓居〞, 武帝遂令長安作飛廉桂觀, 甘泉則作延壽觀。 漢末, 張道陵創五斗米道, 祀神祭祖場所稱〝治〞, 或稱靜室, 為道士靜修之所。 魏晉及隋, 隨道教的發展, 道教的〝治〞也有了一定的規模, 人們在其中造像祀神。 《道藏‧要修科儀戒律鈔‧太真科》載: 〝立天師治, 地方八十一步, 法九九之數, 唯升陽之氣。 治正中央名崇虛堂, 一區七架六間十二丈, 開起堂屋, 上當中央二間作一層崇玄台。 當台中安大香爐, 高五尺, 恆焚香。 開東西南三戶, 戶邊安窗, 兩頭馬道。 廈南戶下飛格上朝禮。 崇玄台北五丈起崇仙堂, 七間十四丈七架, 東為陽仙房, 西為陰仙房。 玄台之南, 去台十二, 又近南門, 起五間三架門室。 門室東門南部宣威祭酒舍, 門屋西間典司察氣祭酒舍。 其餘小舍, 不能具書〞。 隋代著名道教建築有浙江紹興的禹廟, 臨安的洞霄宮, 山西臨汾的堯廟, 介休的后土廟等。 唐代是我國道教鼎盛時期, 李唐王朝因老子姓李尊其為皇室宗祖, 在全國各地廣建老子祠, 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, 並以唐代的高祖、 太宗、 高宗, 中宗、 睿宗五帝像陪侍老子, 奉祀老子的廟宇被稱為〝宮〞。 到此之後, 凡規模宏大並由帝王敕封的道教建築許多稱為〝宮〞, 而一般小廟則只稱為道院。 唐代道教建築的規模與技巧工藝均達到很高的水準, 建築特點是: 屋頂坡度平緩, 出簷深遠, 斗拱比例較大, 柱子粗壯, 屋頂多用灰瓦覆蓋, 風格莊嚴古樸。 現存唐代道教建築有山西省芮城縣廣仁王廟, 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道教建築。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另一個道教鼎盛時期, 據史料記載: 宋真宗時建玉清昭應宮, 夜以繼日七年才成, 建有殿宇二千六百一十餘間, 每日作工達三、 四萬人。 宋徽宗自稱〝道君皇帝〞, 是昊天上帝長子神霄帝君下凡, 在天下廣建道教宮觀。 宋代道教建築風格開始趨向於柔和華麗, 屋頂坡度增高, 並使用琉璃瓦剪邊﹔斗拱使用真昂, 開始採用減柱法, 門窗多用菱花隔扇。 現存宋代道教建築有: 山西省太原晉祠的聖母殿、 山西陽泉關帝廟大殿、 山西晉城二仙觀的二仙殿, 蘇州玄妙觀的三清大殿等。 遼金時代的宮觀建築接近唐風, 但這一時期大都採用減柱法, 斗拱的使用比以前更加複雜, 樑架也有一些變化。 金大定年間, 道士王重陽提出三教同源的主張, 開創全真道, 至元代道教形成了正一和全真兩大派系。 元初, 全真道士邱長春創立道教的叢林制度, 由於全真道士出家住廟, 這一時期的道教宮觀建築不僅有奉祀神仙的殿堂, 還需要有道士們集體居住的寮房、 齋堂、 客房等修煉與生活用房, 並出現了附屬的墓地塔院、 園林和農田山林, 建築規模進一步擴大和多樣化, 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建築體系。 在建築結構上, 減柱法已成為當時建築的一大特點。 在建築的裝飾上也富於特色, 壁畫十分精美。 當時全真道教的三大祖庭: 陝西省戶縣的重陽萬壽宮、 山西省芮城縣的永樂宮和北京白雲觀的前身--長春宮, 均為元代所建, 現萬壽宮與長春宮元時建築已不存, 永樂宮的壁畫是中外馳名的瑰寶, 至今保存完好。 明清以後, 中國道教走向民間, 地方神崇拜興盛起來, 在道教建築上也出現多樣化﹔更富有民間及地方色彩。 明初, 朱元璋在全國廣建城隍廟, 據《明太祖實錄》載: 〝洪武元年, 詔封天下城隍, 在應天府者以帝, 在州縣者以公、 以侯、 以伯〞。 明成祖朱棣繼位後又在武當山及全國各地大興土木, 建造真武大帝廟宇。 總的來說, 明清後在建築特點上更趨於地方色彩, 斗拱比例縮小, 更加註重殿宇的裝飾。 現保留的道教建築較多。 道教建築與其它建築除建造目的與用途上有本質不同外, 在建築風格、 布局、 體量、 結構上均十分明顯地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印記, 受道教思想的制約。 許多道教建築是根據法天、 法地、 法道、 法自然的思想, 順乎〝自然〞的規律來建造的。 如按照八卦方位, 乾南坤北, 天南地北, 以子午線為中軸, 座南朝北, 使供奉的道教神仙殿堂都放在中軸線上。 兩邊則根據日東月西, 離坎對稱的原則, 設配殿供奉諸神。 在一些較大的叢林, 一般道眾生活用房多在東跨院。 按照陰陽五行思想, 東方作青龍, 為木, 屬陽, 正合道士修煉達到〝純陽〞, 返還於道的目的。 西跨院則為配殿, 或作香客們的臨時住房, 在選址上, 強烈表現出一種順乎自然, 還於自然的意識。 道教建築許多均選建在相傳中的洞天福地, 神仙度化及先人修仙得道的幽靜秀麗的山林之中。 根據道教神仙的等級品位不同, 其建築格局也因供奉的主神不同而差異很大。 如道教中三清、 四御、 玉皇、 五嶽以及真武、 關帝、 呂祖這些被歷代統治者封為帝王之神, 供奉他們的廟宇規格也高, 常以世間帝王居所為模式, 建有午門、 殿、 寢、 堂、 閣、 亭、 庫、 館、 樓、 廊、 廡及庭園等, 並配有石獅、 石欄、 石橋、 華表、 櫺星門等附屬裝飾, 殿堂雕樑畫柱, 十分華麗, 而一般小廟, 則十分簡樸, 甚至有茅屋、 山洞, 表現出與世無爭, 清高自好的脫俗傾向。 由於道教在中國已有兩千年歷史, 對中國文化的形成有很深的影響, 遍布全國各地的道教建築, 對於中國古代建築的思想、 工藝都產生了很大影響, 現存的許多道教建築, 就其文物價值、 建造工藝以及體現出的建築思想, 都有很高的歷史與現實價值, 成為研究中國古建築的重要依據。

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aoism. 2013.

Игры ⚽ Поможем сделать НИР

Полезное



Поделиться ссылкой на выделенное

Прямая ссылка:
Нажмите правой клавишей мыши и выберите «Копировать ссылку»